相信大家每年都会体检吧?那我们的河流是否需要体检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河湖健康评价就像给河湖做“体检”,通过“盆”、“水”、生物、社会服务功能4个维度对河湖健康状态进行打分,形成健康档案,为幸福河湖提供技术支撑。接下来,请与我一同走进水文医院,看看水文人是如何为我们的母亲河做体检的。
当我们的母亲河进入医院挂号后,被接到了“盆”健康科,我们水文大夫会从河源走到河口,主要检查母亲河的“血脉”是否畅通?有无大坝拦河闸导致的“血管阻塞”?皮肤岸线是否健康自然?有没有皮肤硬化症?是否存在乱采乱占用等骨骼畸形问题?
接下来母亲河到了“水”健康科,在这里主要检查母亲河的血液健康。通过采集血液样本,检测血液中的PH,溶解氧,重金属等指标,评价血质优劣程度。通过动态心电图和血压计,评判生态血量满足程度。综合判断母亲河血量是否充足、血质是否达标。
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母亲河在生物健康科开展了以下生物指标评估:通过监测浮游动植物的密度,评估水体“基础代谢”是否正常;通过普查水生植物的茂盛程度,判断其产氧与净化能力,即“肺功能”状态;通过统计鱼类的丰富度,了解“免疫系统”水平;最后,通过探查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与数量,来判断“肠道菌群”稳定性。
随后,社会服务功能科对母亲河的社会贡献能力进行测评,询问其供水和防洪能力是否达标?母亲河的自然风光、水质、水量能否让周边居民满意?根据测评结果对母亲河社会服务功能进行打分。
最后四个科室共同会诊,根据各科室指标的权重,准确计算出母亲河的体检分值,判定其健康状况。满分为100分,根据体检分值发放(蓝/绿/黄/橙/红)五色健康码,对应“非常健康”到“劣态”。而评价结果可直接作用于一河一策,为河湖的生态治理开出精准“药方”。
吉林省通过系统化的河湖健康评价,构建了涵盖水质、水量、水生态、水功能等多维度的科学指标体系,为松花江等母亲河的治理提供精准“诊断工具”,从碧水蓝图的规划到生态价值的转化,河湖健康评价既是科学治理的基石,也是绿色发展的引擎。它不仅让母亲河焕发生机,更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吉林经济转型升级,书写水文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篇章。
来源:科技处
初审:彭朝辉
复审:刘洪嘉
终审:蒋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