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名词解释——常用的土壤水分常数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4-02-21
土壤中的水分与周围介质中的水分不断地发生交换,土壤内的水分时刻处于运动之中。为了描述土壤水分随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通常用土壤含水量定量表示大小,用土壤水分常数来表示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变化特征。土壤水分常数主要包括:
一、最大吸湿量
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够吸附的最大水汽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它表示土壤吸附气态水的能力。
二、最大分子持水量
土壤颗粒分子力所能吸附的最大水量,此时薄膜水厚度最大。
三、凋萎含水量
植物根系的吸力约为15个大气压,当土壤中含水量过小,也就是土壤颗粒对水分的吸力大于或等于15个大气压时,植物就很难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开始凋萎枯死,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
四、毛管断裂含水量
即毛管悬着水开始断裂时的土壤含水量。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此值时,悬着水能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移动;当土壤含水量小于此值时,土壤中连续供水状态被破坏,这时的土壤水分仅有吸湿水和薄膜水。
五、田间持水量
土壤所能保持最大毛管悬着水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土壤无法续存住多余的水,这些水会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田间持水量是划分土壤持水量和向下渗透量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砂性土的田间持水量偏小,黏土的田间持水量偏大,壤土介于二者之间。
六、饱和含水量
指土壤中所有孔隙都被水填满时的土壤含水量,其数值取决于土壤孔隙的大小。此时土壤水吸力等于零,其容积含水量理论上应等于土壤的孔隙率。
责编:张妺
单位:(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