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一年,雨季总是如期而至。2020年8月18日,辽源地区东辽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截至19日8时,东辽河流域平均降水量100.1毫米。强降雨过程已经使下垫面的含水量趋于饱和,河道始终处于中高水运行,然而,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8号台风“巴威”、9号台风“美莎克”、10号台风“海神”,在接下来短短十多天的时间里,辽源地区先后遭遇“三台叠加”,与以往不同,本次三台叠加实数历史罕见,而且辽源地区刚刚经历一次暴雨洗礼。
大考,即将来临……
一、临危不惧,辽源水情挺身而出
作为老水文人,水情科上下深知,水文情报预报好比在与洪水赛跑,哪怕是提前几个小时的精确预报,提前几分钟发布的预警信息,所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产生的社会效益都不可估量。正是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台风“巴威”“美莎克”过境期间,他们密切关注雨水情,及时与应急、水利等部门会商研判,看着电脑上不断刷新的雨水情数据信息,他们持续滚动做出洪水预报,常常是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东辽河泉太水文站超警戒水位!”“辽源水文站接近警戒水位……”一条条信息接踵而至,大家的神经在一点点绷紧,只要洪峰没来,就不敢有丝毫放松。水情科3人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徐殿玉负责具体预测预报,刘宝涵负责收集资料数据,野大君负责对外发布、对外服务……就是这样一个默契的团队,在本次台风过境乃至整个汛期过程中,完成了数以万计的数据分析计算、上传发布任务,为各级防指部门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台风“巴威”“美莎克”前脚刚走,10号台风“海神”就紧随而至。多场降水落区重合,间隔短历时长,前期影响雨量大,这都使得本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大大增加。水情科全体人员已经经历了多个不眠之夜,但汛情就是命令,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不眠不休地继续投入到接下来的战斗中,随着雨势的发展,果断将报汛等级提高到最高——每小时报送一次雨水情,每3小时完成一次滚动预报,一刻不停地密切监视着雨水情变化,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发布。台风过境其间,水情科共发布水情简报12期,对外提供雨水情服务80余人次,共发布模拟预测20余站次,转发电报7000余份。为辽源市水源地——杨木水库作洪水预报5次,参与水库调度3次。杨木水库根据预测预报的上游来水情况,提前开闸泄洪,在兼顾效益的前提下,确保了水库的安全运行。同时,为二龙山水库的防洪调度提供数据咨询10余次……汇集数据、科学研判、及时发报,一系列流程紧张有序、忙而不乱,为地方各级防指部门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这一切都源于水情科全体同志精湛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危急关头,辽源水情舍小家顾大家
恰在这个紧张的时刻,水情科科长徐殿玉的母亲突发脑出血,需要紧急入院治疗,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怎么办?怎么办?一边是防汛责任重于泰山,一边是母亲病重?!彼献牌1沟纳砬掖椅盖装炖砹巳朐菏中?,看着病床上仍在抢救的母亲,努力让自己的情绪不再失控,相信母亲还会又一次化险为夷,以顽强的生命力,陪伴儿子走更长的路。在病床前,看着药液一滴滴输入母亲干枯的血管,他的心里是自责的,这段时间以来,他陪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太少太少了。终于,在医生的抢救下,母亲的意识逐渐恢复,身体状况稳定了下来,而此时,窗外正风狂雨急,单位的工作还在等着他,汛情就是号角,他安排好亲属,嘱托好医生,又一头扎入了风雨中……人最大的遗憾就是父母病重却不能陪伴身旁!
水情科唯一的女同志刘宝涵,家中有90多岁的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看护,丈夫和孩子都是水文职工,分处外地抗洪最前线。相处几十年的婆婆已经习惯了有她在身旁的陪伴和照料,但是在汛情紧急的时刻,她毅然决然地将婆婆交给他人,舍小家顾大家,投入到水情防汛的战斗中。
三、暴雨过后,辽源水情依旧阔步向前
对监测异常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预测预报中的经验和不足,以确保下一场洪水万无一失;排查个别自动测报设备在暴雨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如果说台风来临是对水文人的考验,那么台风过后的收尾就是考试交卷前的检查阶段,不断分析、反复排查,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水情科同志用热血、用汗水、用身躯与台风比毅力,与洪魔比气势。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作为防汛的耳目,辽源分局水情科的同志们始终站在最前沿,用担当和信念践行着水文人的责任与使命,他们是辽源水文的一个缩影。越是危急关头,越是需要有人站出来,水文人就是这样的群体。
小草虽小,一样能铺就辽阔的草原;繁星点点,依然照亮漆黑的夜晚。青山与绿水不会忘记水文人的付出,他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出一份热,闪出一点光,创造出水文特有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