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首页 > 水文科普 >
水文名词解释——墒情监测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1-09-03

干旱是人类自古至今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古代的人们通过打井、修缮水利应对旱情,还迷信的举行乞雨仪式;李冰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吧街惺髂炯跹丈?,涧畔泉源绝细流。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 这首诗形象的描写了大旱引起饥荒,农民颗粒无收、生活无着落的凄惨景象。

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干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旱灾每年导致数十亿美元的农业损失。如果能对土壤信息进行监测,掌握土壤含水状况,在干旱来临之前就采取措施防止旱灾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农业损失,提高粮食产量,墒情监测的工作应运而生。墒情的含义是土壤湿度的状况,空中遥感卫星和地面墒情监测站都可以收集到土壤墒情数据,我们来看地面墒情监测是如何开展工作、掌握地区旱情的。

     最基础的工作是进行站点的布设,着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站点要能真实反映该地区的土壤含水状况,且交通便利方便维修;其次,每个有耕地的县至少布设一个基本墒情站,在容易发生干旱的地区可以增设墒情站,举个直观的例子,下面这张图片是吉林省墒情站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易发生干旱的中西部地区站网密集。

     通过人工站、自动站和移动站的监测获取墒情数据后,还需要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查看往日的降雨分布和降水量,询问当地农民当前土壤旱情,拍摄土壤或作物状态的图片等,最后统计结果可以汇集在一张图上,更加直观,下图是20207月份吉林省土壤相对湿度分布图,可以明显的看出受旱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中部局地。

     对土壤墒情的预测也是工作内容之一,通过气象预报了解未来降水、风速、气温等气象信息,借助相关的模型,可以大体推测未来墒情变化趋势,以便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如人工降雨、灌溉等,如吉林省西部的白城、松原曾在今年5月初进行了人工增雨,大大缓解了当地春季旱情的发展。

     墒情监测作为旱情侦察的排头兵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责编:张妺
单位:(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