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首页 > 水文科普 >
水文科普常识——大禹治水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5-04-17

禹,姒姓,名文命,黄帝的玄孙,鲧的儿子,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后人称为夏禹,是上古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

大禹治水的背景

大约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滔滔洪水泛滥成灾,使得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耕种放牧等生产劳动停滞不前。

当时的首领尧,听从群臣的推举,任命鲧,也就是大禹的父亲来治理水患。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经历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等到舜开始操理朝政后,接手了治理洪水的重担,他以治水不利的罪名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

鲧的失败,使得人民对于治水的信心愈发低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群臣又举荐鲧的儿子禹来治理洪水,舜并没有因为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禹,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禹。

大禹治水的过程

根据《禹贡》的记载,大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大禹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先解决了汾河河道堵塞的问题,疏通壶口,开凿吕梁山疏通汾河,使得水能够顺利地流入黄河。

大禹把整个中国的水系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将山上的水道疏通,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再疏通水脉,使得水脉从上游到下游一路通畅。然后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大禹治水最经典一个例子是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大禹治理水道时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那么大一个龙门山又怎么会那么容易凿开呢,大禹观察了龙门山的地形之后,找到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

传说,每逢春季,有逆流而上的鲤鱼到了龙门这里,纷纷跳跃,意欲跃过。鲤鱼跃过龙门之后,即可化身为龙,腾飞升天,跃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斑。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跃龙门”。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正是他的辛勤付出,让奔涌的河水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平原露出水面,沼泽变成了农田,人民又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

 

来源:科技处

初审:彭朝辉

复审:张妺

终审:蒋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