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李国英部长在多项会议中都强调了绷紧“降雨-产流-汇流-演进,流域-干流-支流-断面,总量-洪峰-过程-调度,技术-料物-队伍-组织”四个链条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防汛的“四个链条”呢?
链条一:降雨-产流-汇流-演进
这一链条描述了洪水从降雨开始到最终演进成为大规模洪水的全过程。降雨是洪水的起始点,过量的雨水会转化为地表径流,即产流过程。随着雨水的汇集,多条小流汇聚成大的溪流,即汇流过程。最后,这些水流逐渐演进成为具有破坏力的洪水。
在防汛工作中,密切关注降雨情况至关重要。降雨量的多少、强度和时间分布直接影响着产流和汇流的过程。对于可能出现的洪水,我们需要及时了解降雨情况,预测产流和汇流趋势,从而提前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
链条二:流域-干流-支流-断面
这一链条关注的是洪水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流动路径。流域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中包含了干流和支流。干流是流域内最大的河流,而支流则是流入干流的小河或溪流。断面则是河流的某一段,用于观测和分析洪水的流量、水位等关键参数。
防汛工作需要在流域的整体框架下进行。了解流域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水库湖泊等基本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防汛抗旱策略。特别是在干流和支流的管理上,需要综合考虑上游和下游的情况,确保洪水能够顺畅地排泄,避免造成灾害。
链条三:总量-洪峰-过程-调度
这一链条涉及到洪水量的衡量和控制。总量指的是洪水期间的总降雨量或总径流量,洪峰则是洪水过程中流量最大的时刻。过程则描述了洪水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调度则是指通过水库、闸门等水利设施对洪水进行调控,以减轻下游的洪水压力。
在防汛工作中,对洪水总量的控制、洪峰流量的调控、洪水过程的掌握以及水库、闸坝等水利工程的调度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调度和管理,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洪水的危害,同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链条四:技术-料物-队伍-组织
这一链条涵盖了洪水防御的资源和能力。技术是指应用于洪水防御的各种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洪水预报模型等。料物则是指用于防洪的物资和设备,如沙袋、排水设备等。队伍指的是参与洪水防御的各类人员,如应急抢险队伍、志愿者等。组织则是指负责协调和管理这些资源和人员的机构或部门。
防汛工作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充足的料物保障、专业的人员队伍和高效的组织管理。在技术上,我们需要不断提升预测、监测和应对能力;在料物上,需要确保有足够的防汛物资和设备;在队伍上,需要培养一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的专业队伍;在组织上,需要建立健全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
综上所述,这“四个链条”相互关联,只有绷紧“四个链条”,全面考虑降雨、产流、汇流、演进等自然因素,以及流域、干流、支流、断面等地理条件,结合总量、洪峰、过程、调度等技术手段,再加上技术、料物、队伍、组织等各方面的保障和支持,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洪水威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