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是指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在中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为降水量处理。从小到大依次为一天之内:日降水0.1-9.9毫米为小雨,日降水10-24.9毫米为中雨,日降水25-49.9毫米为大雨,日降水50-99.9毫米为暴雨(豪雨),日降水100-249.9毫米为大暴雨(大豪雨),日降水250毫米以上的为特大暴雨(特大豪雨)。
按降水的性质可分为连续性、阵性和间歇性降水。阵性降水开始和停止都比较突然,降水强度变化大;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强度变化不大;间歇性降水的降水强度较弱,并常有一定长时间的断续现象。降水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上升气流的强弱和水汽供应量充足与否。
按降水形式来分,主要可分为对流降水,地形降水和锋面降水三种形式
降水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是水循环过程的最基本环节,水量平衡方程中的基本参数,更是地表径流的本源,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与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又是引起洪、涝、旱灾的直接原因。
降水形成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温度逐渐降低,使空气中的水汽就会逐渐饱和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水汽分子在云滴表面上的凝聚,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的合并,使云滴不断凝结(或凝华)而增大。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最后降至地面。
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3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人工降水就是根据自然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需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并与其他云滴碰撞合并而增大形成降水。对于不同的云,需采用不同的催化方法。